–
我,真的有许多冲动和沉思,把那些曾经握过手的“太多”全都装进那包行囊中,感动超然,
真心地走进任何一块石头,一棵树木,一片片小草,跟它们说说话,
把最朴素的想法告诉给它们,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珠小草和石头,和那一朵朵野花,
跟它们交交心,叙说着酸甜与冷暖,谁说沉默了意味着就没有生命的呢?
或许,它们比我的祖辈们都更加年长的呀。都呈现出了缩命似的的接纳,
都赋予了一种灵性一般的共同感悟,没有悲喜的跌宕,
坦诚着一种平平常常的无私与无怨,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,
–
我们人类那里会有这样的感受呢?聊到“太多”的话题,
不外乎都在那一圆圈当中而感受罢了;我忍不住要将它与我们的文学圈联系起来。
文学的“出圈”有没有可能呢?不得不承认,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今天,
这种可能性已然变得微乎其微。当然也不乏反例,比如科幻作家刘慈欣。
从获得雨果奖的《三体》到改编成电影的《流浪地球》,
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,将一直局限在小众圈子里的中国科幻文学
带到了寻常百姓面前。难道这不就是他的辛劳与勇气的收获?